刘墉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?身世大有来头的他,是好官还是贪官?

皮肤图鉴

好在第二年,乾隆皇帝又将刘墉召回,安排他在修书处任职。不久之后,刘墉再次前往地方为官,出任江宁知府。在江宁,刘墉始终秉持着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,一心为民做主,解决了许多百姓的难题。他的善举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,人们将他比作古代的包青天,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奇闻轶事。

1773年,刘统勋不幸离世,刘墉按照传统习俗,回乡守孝三年。三年期满后,刘墉继承了父亲的衣钵,被授予内阁学士之职,进入了中枢机构。

乾隆皇帝还让他担任《四库全书》的副总裁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也曾担任过《四库全书》的正总裁,只是仅仅当了几个月便去世了。

《四库全书》的正总裁前后共有16人,其中不乏名臣贤士,而在这些人中,最为臭名昭著的当属史上第一大贪官和珅。此时的刘墉或许未曾想到,在未来的岁月里,他将与和珅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,成为和珅的死对头。

刘墉在北京任职的时间并不长。

乾隆皇帝经过对他的考察,认为他有独当一面的能力,于是再次将他外放到地方,出任湖南巡抚。之后,刘墉又回到北京,掌管都察院。

不久,著名的“国泰案”发生了,这也是刘墉与和珅的第一次正面交锋。

“国泰案”的案情并不复杂,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受贿。乾隆皇帝派遣和珅、刘墉前往山东查案。然而,这个国泰实际上是和珅的党羽,和珅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,有意包庇国泰,使得案件的审理困难重重。面对和珅的阻挠,刘墉毫不退缩,他与钱沣一起,四处收集证据,经过不懈努力,终于查出国泰贪污了200万两银子,并将此事上报给乾隆皇帝。

最终,国泰被下狱赐死。刘墉为民做主、伸张正义的行为,赢得了百姓的赞颂,人们将他的事迹写成了话本小说《刘公案》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但此时的和珅,在乾隆皇帝的宠信下,已然位极人臣,权势滔天。

相比之下,乾隆皇帝虽然对刘墉也还算重用,但刘墉在朝廷中的地位与和珅相比,仍有较大差距。

刘墉回京后,被任命为吏部尚书。他生性刚正不阿,坚决不与和珅同流合污,反而积极弹劾了一大批贪污纳贿的官员。这些官员对刘墉恨之入骨,视他为眼中钉。

1786年,刘墉提出了“离格良弼”的建议,这一建议犹如捅了马蜂窝,引发了轩然大波。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清朝,每年各地官员上京缴纳当年税粮的成本极高。于是,一些官员为了节省成本,想出了一个歪招:他们直接拿钱在北京购买粮食,而将节省下来的成本中饱私囊。刘墉的提议一出,立刻遭到了这些官员铺天盖地的反对。

和珅仗着乾隆皇帝的宠信,更是说服乾隆皇帝叫停了这个计划。尽管遭遇了挫折,刘墉依然没有放弃,他坚持天天上书弹劾那些不法官员。然而,他的这种行为让乾隆皇帝对他愈发不满,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对刘墉痛加责骂。

1789年,由于尚书房的师傅没来上课,乾隆皇帝借此机会将刘墉从尚书降为侍郎,还严厉斥责他不忠不孝。

经过这次打击,刘墉处事变得更加谨慎小心,开始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。

两年后,刘墉又恢复了尚书的职位,此时的他,已经73岁高龄。

1795年,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为了不超过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,决定在次年将皇位传给15阿哥永琰,改元嘉庆。

然而,乾隆皇帝虽然退位成为了太上皇,但他内心仍对权力恋恋不舍,不愿彻底放下权柄。在传位大典上,乾隆皇帝甚至不想把玉玺交给嘉庆皇帝。

关键时刻,刘墉挺身而出,据理力争道:

“古今哪有没有玉玺的天子?”

在刘墉的坚持下,乾隆皇帝最终将玉玺交给了嘉庆皇帝。经此一事,嘉庆皇帝对刘墉更加尊敬。当时有人称赞:

“风流儒雅推纪昀,刚方正直推刘墉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据说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“刘驼子”,这个称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熟知的外号“刘罗锅”。

乾隆皇帝成为太上皇之后,依然牢牢掌控着朝廷的大权,而和珅则仗着乾隆皇帝的宠信,权势进一步膨胀,被人们称为“二皇帝”。

嘉庆皇帝虽然心怀不满,但一直隐忍不发。

1799年,乾隆皇帝驾崩,嘉庆皇帝终于等到了清算和珅的时机。他任命刘墉参与审理和珅一案,最终,和珅被下狱赐死,这个权倾一时的大贪官,终于迎来了他应有的下场。

1805年,刘墉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,享年85岁。

刘墉的一生,在官场中几经沉浮,他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和为民请命的精神,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,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