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件笔掭,高仅1.4厘米,长12.5厘米,宽16.5厘米,比这些枫叶、梧桐叶都要显得小巧,很多成人的手也比它大,托在掌心真的就像一枚秋叶,小巧而精致。
它美在哪儿?
这件笔掭虽然小,但造型却很别致,流线型的轮廓构成叶子的外形,非常灵动柔和。更特别的是,整件器皿是一大一小,两片叶子叠加、依偎在一起的样子,比例和谐又显得有趣。虽然笔掭有很多叶子的造型,但像这样两片重叠的设计不多见。
除了外形的精巧别致,它的颜色很特别,和我们平常看到的瓷器不太一样。通体施黄釉,釉面莹亮,釉色黄中泛红,叶子的边缘红色愈深。器面的叶脉描画清晰并以描金装饰,这个小心机就让整器清雅中更添高贵。连器底都雕出明显的叶背脉络,细节令人赞叹。全器宛如大小两片秋风中飘落的红叶,真是生动极了。
这样美的落叶飘落在你的案头,怎能不触发满怀秋思呢。
这件笔掭是清乾隆年间的物品,推断是皇室成员使用,是因为什么呢?
颜色
它的主人会是谁?
因为,它的釉色,告诉了我们它被造出来后供哪里使用。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。
黄釉在中国瓷器色彩中,是个非常特别的存在。
汉代的黄釉属于釉陶,这种陶器之所以呈现黄色是因为釉里含铁,但是由于技术不到家,这种黄并不纯正,远远比不上当时令人目眩的绿釉。古代匠人进行了各种尝试,希望能把纯粹的黄色烧制出来,结果都以失败收场。
直到“唐三彩”的出现,这种尝试才终于算得上“开花结果”。从司空见惯的黄、绿、蓝三彩到单色黄骆驼、黄骠马,从黄釉陶到黄釉瓷,黄色终于在隋唐盛世里迎来了自己的小高峰。
宋朝从上到下似乎对这种明艳的黄色很不感冒,或许是理学的兴起,或许是当时的蓬勃发展道教尚青,也或许是文人知识分子更倾向于内敛含蓄的审美,黄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冷藏处理了。
但黄色还是幸运的,在宋朝触底,却在明代迎来了大反弹。明清时期烧出了真正意义上,鲜明亮丽的黄釉瓷,黄釉瓷器也从诸多色釉瓷器中脱颖而出,成为皇室的御用瓷,而且规定只能皇室用,连太后和娘娘们也爱上它,因为能拥有它已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。
明清黄釉瓷釉料的配方和烧造工艺属皇家御窑厂,秘方被严密控制,民间无法掌握黄釉瓷的工艺、配方,不得生产违者重罚。因此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,民间绝无使用。
因为宫廷严格的筛选制度,即使在乾隆朝如此盛世,对宫廷瓷器的烧制还是令人倍感浪费。也因此,据说,当时,乾隆为了节约御窑厂的经费,曾下旨给当时的督陶官唐英,允许不合格的官窑瓷器就地变卖,也就是说换钱回来,有御批的。但唐英回奏,说变价处理黄釉和带五爪龙纹的瓷器,较为不妥,因其皆是皇家专用器。皇帝再次御批“黄器如所请行。五爪者,外边常有,仍照原意行。”也就是说,黄釉瓷器就按你说的,不要卖了,但五爪龙民间使用者多的是,就不必太过于计较了,仍旧照原来的旨意办。可见,黄釉器在当时是何等的贵重。
清代的黄釉瓷,不仅造型完美,做工精细,更有十足的皇家气派,而且不断有新釉色创烧出来,如浅黄、姜黄、蜜蜡黄、柠檬黄等,让人耳目一新。黄色成了康乾盛世里最富丽堂皇、不可或缺的点缀。但是使用规定也很严格,等级森严,皇帝、皇太后、皇后可配享纯黄釉瓷,皇贵妃可用里白外黄瓷外,其余人等均不得使用黄釉器物。
黄釉 分黄釉还分低温黄釉和高温黄釉。今天这个笔掭就是黄色釉中的高温烧制的产物,“米黄釉”,这种釉,深者黄中微泛红,浅者黄中泛白,都非常好看。
笔掭作为一个单独的舐笔工具出现,大约在哪个朝代?
宋代
文房四宝笔墨纸砚,我们都津津乐道,但笔掭,似乎,有那么一点点陌生。其实,有毛笔就有了舐笔的需要,但是,书房之中,起初并无笔掭这件器物,当时需掭笔时可直接在石砚或画碟上进行,也可在纸绢上一带而过了。
笔掭作为一个单独的舐笔工具出现,大约在宋代。在那个风雅的时代,宋人注重生活美学,饮宴聚会、文人雅集、诸般赏心乐事,无不讲究陈设的意境和器皿的清雅。笔掭出现在那个时期,不难理解了。
自面世起,器形就以小浅碟状为主,一掌可握,造型多为片形、树叶形或荷叶形,方便毛笔匀沾墨汁。
明代的文献记载中,最早出现了“笔觇”一词,而笔掭也是在明代开始流行,这是因为明清以来,文房用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,大量与“笔、墨、纸、砚”相配套的各种文具,应用更普及,比如笔架、笔筒、笔洗、墨床、砚滴、水呈、臂搁、镇纸、印盒、印章等等。
这些文具造型各异,雕琢精细,可用可赏,使之成为书房里、书案上陈设的工艺美术品,文房用具代表着一种生活品位,不同于一般古董的是,它们不但有着艺术观赏价值和装饰作用,每一样东西又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,置于书斋案头,随时都能派上用场。就好像这个笔掭,是为调整墨色整理笔锋所用。
明代的笔掭基本上沿袭宋代形制,多采用名贵材质,造型式样都很精美。文人们评价最高的是定窑和龙泉窑出品的小浅碟。其他材质也有水晶、琉璃与玉石等,但评价不高。
清代随着墨盒的兴起,笔掭的实用性有所下降,文人们更多是将其当作日常赏玩的雅物,造型图案更是极尽巧思,浅碟式,葫芦形、秋叶形、佛手形,务求典雅,意取吉祥。彰显着使用者的品位喜好与艺术趣味。
▲清代 荷花形笔掭,现藏于大英博物馆
▲象牙雕葫芦形笔掭 清,高1.6cm,
最长17.8cm,最宽13cm。清宫旧藏
“满篱佳色人霜怀,一阵西风万物哀。树上扶摇留不住,路边戏逐去还来。
秋天,大概是人生最容易百感交集的一刻吧。看着这一片秋日美丽的叶子,经过匠人们的打磨,“落”在书桌上,静静地陪伴着他的主人,我们的心里,也涌起无限的文思。
秋月无边,红叶有信。愿你我在这美丽的秋叶中,细细体会中国文化百年来延流不息的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